服务民生提升幸福质感

始终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切实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安全、更便捷、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全面助力兴边富民

内蒙古农信坚持金融为民理念,立足主责主业,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创新,推进现代流程银行建设,努力构建体系完备、功能完善、渠道畅通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推出便民利民举措,营造健康和谐的金融消费环境。

扎根本土全面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整合、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提供“无纸化、零接触”金融服务,实现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办贷;推出“金牛 E 贷”专属产品,满足农牧民工生产经营及出行、购房、子女上学等生活消费,以及异地借款、还款、还息等需求。

金牛卡在手城乡任我走

全区农信社 93 家法人机构全部开通社保卡业务,覆盖 100 个旗县(市、区),建成快速发卡网点 347 个,一站式发卡网点 1126 个,发行社保卡 1000 余万张,覆盖全区42% 的常驻人口,真正实现社保卡业务“随时随地办理”。

2005年至今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区,拉开了新一轮产权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帷幕。自治区成立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

  2005年 8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受自治区政府委托履行对全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立足于“小法人、大平台”建设,为全区93家旗县联社构建起了行业自律,互助合作、同御风险、共促发展的大平台。在自治区联社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农村信用社已发展成为理念先进,内控严谨,资本充足,经营稳健,效益显著的现代化金融企业。资产总额在全区银行业中连续十二年第一、存款总量连续十一年第一,已经发展成为内蒙古农村金融主力军。

1997年~2004年

  1996年8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开始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图为全区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新闻发布会现场。

  1997 年1月,伴随着国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由各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旗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旗县支行分别承担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职责,从此,内蒙古农信搭乘农村金融改革的列车,踏上了按合作制原则改革的新征程。

  2003年10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内蒙古监管局成立。

  2004年7月,银监部门承担起了对全区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和金融监管职责。

1979年~1997年

  农业银行领导农村信用社期间,帮助信用社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了财务会计、计划信贷、劳动人事、监督约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加强资金结算、保障现金供应,建设营业网点,扩大业务阵地。

  培养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了整体素质。

  帮助农村信用社拓展业务领域,扩大创收渠道,争取各种优惠政策,保证了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内蒙古农信好像返春的麦苗,吸吮着开放的新鲜空气,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958年~1979年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信用社历经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人民银行等不同管理时期,管理体制几经变革,在曲折中发展前进。

  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又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再次重申信用社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由旗县支行和乡镇(苏木)党政双重领导管理。

1951年~1957年

  1951年11月,内蒙古第一家信用社——敖汉旗贝子府信用社成立,开启了内蒙古农信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经过试办、初建、普建,逐步发展成为农牧民的资金互助组织,国家银行的助手,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1957年底,全区农村牧区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建立信用社2129个,发展社员131.9万户。信用社的广泛发展,解决了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打击了高利贷活动,农民夸耀信用社是自己的“小银行”,牧民称赞信用社是自己的“小巴昂刻”。

助农服务点

法人机构

营业网点

客服热线:0471-96688

网站地图网站声明 人才招聘远程教育友情链接

通讯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陶利西街1号农金大厦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蒙ICP备2020003597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2038号

支持ipv6 支持IPv6

手机银行

手机银行

微信银行

微信银行

利农商城

利农商城

下载专区

网银向导

网银控件